active versus passive multiprogramming

多元規劃 (multiprogramming) 是作業系統演進上,早期一項重要發明。早期電腦的記憶體一次只放一支程式,遇到程式執行I/O指令,等候I/O結果,CPU就閒置浪費掉。因此,利用多元規劃技術,在記憶體放進多支程式,遇程式等I/O時,就將CPU分配給其他程式使用,如此即可提升CPU使用率 (utilization)。

至於為何將技術取名為多元規劃,讓人從字面不易猜透其義? 猜測可能是參考當時流行的線性規劃 (linear programming),整數規劃 (integer programming) 等最佳化技術的命名。顧名思義,多元 指的是記憶體一次載入多支程式,規劃 指的是安排多支程式執行。而某種意義上,這也的確是讓CPU使用率提升的一種最佳化技術。如果對多元用語的語義不明有芥蒂,也許稱為 多程式規劃 會更一目暸然。一個電腦系統的 多元規劃度 (degree of multiprogramming) 為記憶體可放進多少支程式的數量,其值越高,表示CPU有越多程式可執行,越有利於提升CPU使用率。

多元規劃依據作業系統排班器對CPU掌控程度分為兩種。主動式多元規劃 (active multiprogramming) 利用計時器中斷主動介入, 給定時間一到,CPU即須讓出跑其他程式,可防止CPU遭程式霸佔;被動式多元規劃 (passive multiprogramming) 的排班器只能被動等候程式志願退出,或作I/O,或收到外部週邊中斷,才能重新取得CPU分配給其他程式,容易造成CPU遭程式霸佔。 

沒有留言:

Linked Lists from C to Java

「 C Pointer Concepts in Java 」一文提到 Java 沒有指標型別 (pointer type) ,但有參照型別 (reference type) 的設計。在遇到須要處理鏈結清單 (linked list)、圖形 (graph) 等資料結構時,Java ...

總網頁瀏覽量